住进车里的年轻人:不租房不买房,5平米最自由
日期:2025-08-15 18:50:21 / 人气:4

在繁华都市中,有这样一群年轻人,他们不选择租房或买房,而是住进车里,开启了独特的生活。张运来就是其中一员,工作日早上八点,当多数打工人还在通勤路上奔波时,他已在车里醒来,享受着“开门见海”的惬意,这样的生活他已经过了三年多。
选择车居:性价比与自由的考量
性价比核心
性价比高是许多人选择“车居生活”的核心原因。码叔在上海工作,是一名游戏程序员,工作忙碌且经常加班,回出租屋倒头就睡,第二天又匆匆赶去公司。他的家人都在苏州,节假日回去团聚,渐渐觉得出租屋只是睡觉的地方,每月五千块租金不划算。公司效益不好,收入下滑一半,促使他思索搬进车里住。他先后否决了轿车和房车方案,最终花2100元购入二手摆摊车并改造成临时居所。
尹萌是北京程序员,早年间租房大部分时间待在公司,有空就开车回天津武清老家陪家人,真正住出租屋时间不多却每月花费至少2500元。后来他开车通勤,再后来直接住进车里。他看中的SUV六座大空间、自带冰箱等几乎满足居住需求,算下来每周通勤成本比租房便宜近四成。
自由舒适追求
张运来选择车居则是为了更舒适的居住条件。来深圳前他在老家阳江居家办公,生活条件舒适。到深圳后租的房子不到10平米,空间局促压抑,共用厕所卫生差且早高峰排队影响上班效率。现在他在公园厕所解决卫生问题,觉得干净且不用排队。车内虽不到四平米,但停在公园可享受开阔风景,比出租屋视野好。
车内生活:重建秩序与独特体验
归属感与掌控感
码叔没想到住进摆摊车后在上海感受到了归属感。摆摊车虽小,实际居住面积5.51平米,但这种小带来安全感,就像小时候钻柜子或蒙被子。过去他一年搬一次家,不敢添置太多物品,而摆摊车是他花钱买的,可随意带走。他还买了运动器械,在车内创造出独特的空间,如精挑细选像麦克风的淋浴喷头等家居物品。他对成本把控严格,生活开销不超租房,这种掌控感让他心甘情愿为车居投入。
张运来也有同感,很多人觉得大城市难熬是因为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,而车给了他这样的空间。他在公园解决卫生问题,觉得环境好且有人打扫。
生活半径拓宽与社交体验
码叔住进摆摊车后生活半径拓宽。摆摊车先停在市中心停车场,后搬到郊区露营基地,每月仅1250元就能租下200平米草坪,成本低。他还结识了一群尝试各种露营生活方式的邻居,有国际总裁、医生等不同身份的人。但他不喜社交,有时朋友串门会造成负担,他更喜欢独自在营地改装。
张运来此前租房时邻居房门紧闭难接近,而在车里他渴望交流。有一次一位大哥敲车窗邀请他参观改装车并分享停车信息,他感到惊喜,仿佛找到了同行者。
生活门槛与挑战
车居生活门槛不低,需要有稳定收入、动手能力、较强自理和忍耐力,还要接受“漂”的不稳定性。它让人与一线城市繁华维持微妙疏离,不是主流消费社会的标准选项,而是夹缝中的弹性应对,大家默契地不把车称为“家”,认为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家。
漂泊寻稳:问题与坚持
生活小麻烦
车居生活面临诸多问题。码叔遇到过门锁坏了被关在外面、车内隔音不好有噪音等问题。他不建议普通人轻易模仿,因为自己动手能力强且喜欢搭建世界的感觉,还情绪稳定能专注解决问题。张运来要和蟑螂、蚊子斗智斗勇,想过安装纱窗等办法后问题基本解决。尹萌曾遇到凳子被大爷拿走的情况,但通过监控找回。
心理适应与家人理解
心理上的“适应”是更大的难题。张运来刚开始在公共洗手间刷牙洗脸难为情,后来备水桶在车里洗漱,逐渐习惯。家人对车居生活有担忧,码叔妻子一开始震惊,担心不安全、不保暖,实地看过且暑期孩子觉得有趣后态度转变。尹萌洗漱时凳子被拿走,但最终找回。大家都认为车居不是长久之计,离开家人是因为当地城市没有合适工作机会,一线城市是打拼之地,他们看重生活节奏、成本和自由度,小城有房的经济基础是支撑车居的底气。
未来与过渡
三位受访者都做着自媒体账号,希望能做成事业成为另一条“退路”。有人观察随着房价下跌、租金内卷,可能诞生介于房与车之间的“中间形态”住房产品,但在现实政策与土地秩序面前难以落地。车居更像一种过渡策略,是带着克制的自由,不是梦想的栖居地,却是短暂停靠的庇护所,方向盘终究指向“回家”。
作者:富途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长沙银行与 58 同城的 “貌合神离...08-15
- 电动车难题:一场路权与秩序的博...08-15
- 真正的 “数字化” 之难08-15
- 住进车里的年轻人:不租房不买房...08-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