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厂二代” 观察:中国工厂接班潮中的坚守与突围
日期:2025-07-25 18:58:51 / 人气:10

中美关税的起伏像一把悬顶之剑,2025 年 4 月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累计达 145%,5 月谈判又联合下调 115%,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命运摇摆不定。开了 20 多年外贸公司的姑姑望着停摆的美国订单叹气:“我倒能退休,员工怎么办?” 而在上海北外滩五一市集摆摊卖宠物玩具的 “海归废物” 我,正经历着与姑姑截然不同却又紧密相连的困境 —— 当 “海归废物” 的迷茫遇上 “厂二代” 的身份认同,一场关于中国制造业代际交接的大戏正在上演。那些诞生于 90 年代和 2000 年代的工厂,如今正迎来新一轮接班潮,70 后、80 后、90 后 “厂二代” 们在关税战、产业升级的多重压力下,书写着各自的坚守与突围。
70 后:二十年扶上马,在传统与变革间铺路
夏总的办公室里,佛像前供奉的珊瑚、玛瑙、琉璃在阳光下流转,这位 70 多岁的老企业家看着窗外新修的小径笑意盈盈 —— 年初大师说工厂大门方向不对,她没费力气另开大门,而是在花坛开辟小径、摆上门柱改了风水,“路修了,财路也宽了”。这种务实又带着传统智慧的风格,贯穿了她二十年来培养女儿接班的全过程。作为宁波奉化服装产业的元老,夏总的企业由国企改制而来,2000 年后就让女儿进入工厂学习,2003 年更是斥资 50 万美元派女儿赴迪拜开拓市场,哪怕后来发现被中间人多收了 30 万美元,也因 “生意实在好” 而释然。
迪拜的黄金十年里,夏总的服装生意最高日流水达十万美元,直到叙利亚战争爆发才收兵回国。女儿小夏总在海外历练中形成了与母亲截然不同的管理风格 —— 母亲雷厉风行,女儿以理服人;母亲信风水改财运,女儿投资新能源探新路。夏总说她们母女 “很互补”,在八字上她是乙木,女儿是甲木,这种相生关系恰如传统经验与现代理念的融合。二十年 “扶上马再送一程” 的交接,让企业在服装产业下滑的大环境中依然稳健,甚至开始培养第三代接班人,朝着 “百年企业” 的目标试探前行。
另一位烘焙设备企业的王总则是 70 后 “厂二代” 的另一种样本。财务出身的她接班时 “一不懂技术,二不懂管理”,面对员工的质疑,她选择用学习打破壁垒 —— 参加培训、钻研技术、搭建品牌。2008 年金融危机没订单时,她组织员工学习新的 ERP 系统练内功;近年关税战导致外贸不稳定,她转头深耕国内市场做品牌。母亲心疼她 “一个女儿家管理机械厂不容易”,但她用逐年增长的产值证明:接班不仅是继承,更是重塑。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仅 3.7 年,而这些 70 后 “厂二代” 用二十年时间证明,传统产业的传承需要耐心,更需要在坚守中求变的智慧。
80 后:三次接班失败,在逃离与回归间找答案
姜石的接班故事充满了时代的荒诞与个体的挣扎。这位拥有百万粉丝的食品行业大 V,鲜少有人知道他是布料工厂的 “逃兵”—— 父亲三次召唤,他三次逃离,最终在互联网浪潮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战场。父亲是 90 年代留法博士,转行做布料贸易起家,办厂后生意红火却始终没做大规模,姜石半开玩笑地归因于 “父亲把精力花在谈女朋友上”,这种家庭关系的疏离,为他的接班之路埋下伏笔。
第一次接班是在大学毕业后,父亲安排他进深圳客户公司 “实习” 两年,随后召唤他回家。半年里他干着杂活、跟着跑销售,却始终找不到归属感,同事知道他是老板儿子却不服气,跑业务时客户总让他 “捎话问你爸好”。当 7-11 招创始团队时,他像抓住救命稻草般辞职,哪怕被亲戚嘲讽 “放着家业不接去超市站柜台” 也在所不惜。第二次接班源于父亲患结肠癌,他临危受命接手公司,却在跑业务的路上萌生 “出车祸逃避” 的念头,最终在父亲康复后主动交权,转而经营公司内刊、尝试玻璃饭盒创业。
2015 年移动互联网浪潮袭来,姜石凭借写食品行业爆款文章被大厂看中,在创新业务部待了五年,吃到互联网红利的他终于实现经济独立。当父亲第三次以 “顾问” 身份召唤他每周去公司三天时,他坚定拒绝:“你不喜欢就关掉。” 此时父亲的工厂已迁到东南亚,在贸易战中意外扩大了规模,但姜石清楚,自己真正的战场不在布料车间,而在文字与流量的世界。他的 “失败” 恰恰是另一种成功 —— 承认不适合,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人生,这种清醒在 “子承父业” 的传统观念中,反而显得格外珍贵。
90 后:流量破局,在柔性供应链中接稳班
Eric 的接班故事带着 90 后的鲜明特质:随性、敢闯、善用流量。这位趿拉着勃肯鞋在高铁站停车场慌忙挪车的 “江浙沪奶厂太子爷”,用小红书账号科普牛奶知识走红,顺带为自家乳品打开了新销路。父亲 “老夏” 从香料厂到乳品厂奋斗二十多年,构建了从原粮贸易到牧场、加工厂、景区的全产业链,而 Eric 用互联网思维给这个传统企业注入了新活力 —— 他称之为 “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流量实践”。
回国后的 Eric 并非一帆风顺,希腊酸奶项目因销路不足夭折,咖啡馆因停车收费关门,景区牧场因投入过大难以为继。三年 “折腾” 让他明白:传统工厂的接班不能只靠热情,更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。偶然的机会,他在朋友镜头前吐槽 “牛奶掺水” 的视频意外走红,自此开启 “厂二代” 科普博主之路,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牛奶工艺,顺带植入自家产品。恰逢小红书推 “厂二代” 流量,他的账号迅速崛起,“搜牛奶前三页必有我的大头”。
流量带来的不仅是曝光,更是销售模式的革新。过去父亲依托大品牌代工,利润被层层压榨;Eric 则对接盒马、奥乐齐等超市自有品牌,用 C 端反馈倒逼生产端升级。他敏锐地发现:“现代商贸业正在疯狂收割过剩产能,没有销售能力的工厂只能被剥削。” 面对消费个性化、品类碎片化的趋势,他推动工厂建立柔性供应链,小批量多品类的订单反而提高了利润率。在高度自动化的牛奶加工车间,看着罐装机像印钞机般运转,Eric 感慨:“老夏是行业里最幸福的老板,因为儿子接得很顺。” 但他偶尔也会畅想另一种人生 —— 如果学了新闻摄影,或许正在上海刷着父亲的卡当记者,“那也挺酷的”。
接班潮里的时代切片:从继承家业到定义价值
中国工厂的接班潮从来不是简单的 “子承父业”,而是两代人在时代变迁中的价值碰撞。70 后 “厂二代” 接过的是全球化红利期的工厂,他们的使命是在传统产业衰退中守成求变;80 后面对的是互联网冲击下的转型阵痛,他们在逃离与回归中重新定义 “接班” 的含义;90 后接手的是关税战与消费升级双重压力下的企业,他们必须用流量思维与柔性供应链重构生存逻辑。
这些 “厂二代” 的故事里藏着中国制造业的密码:夏总办公室的七宝与 ERP 系统共存,象征传统智慧与现代管理的融合;姜石从布料车间到互联网大厂的跨越,揭示产业转型期的个体突围;Eric 的牛奶科普账号与自动化生产线联动,展现传统实业触网的可能性。他们中有人坚守,有人逃离,有人创新,但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:在全球化退潮、技术迭代加速的今天,中国工厂的未来在哪里?
姑姑的外贸公司还在关税战的间隙挣扎,而我在摆摊卖宠物玩具的同时,也开始用新媒体为自家工厂拓展销路。或许 “厂二代” 的真正意义,不在于是否继承工厂,而在于能否带着父辈的实业精神,在新的赛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。就像 Eric 说的:“接班不是接一个工厂,而是接一份责任,用我们这代人的方式让它活下去。” 无论是 70 后的二十年铺路,80 后的三次逃离,还是 90 后的流量破局,这场接班潮终将决定:中国制造业能否在代际交接中完成蜕变,从 “世界工厂” 走向 “全球品牌”。<|FCResponseEnd|>
作者:富途娱乐
新闻资讯 News
- 懂车帝智驾测试引发的行业沉默与...07-25
- 专访苏童:在花草枯荣间,读懂生...07-25
- iPhone XS逆袭:过时机型为何...07-25
- “厂二代” 观察:中国工厂接班潮...07-2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