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十二年最差暑期档将至?票房低迷背后是内容的集体失焦

日期:2025-07-25 18:58:24 / 人气:10


随着《南京照相馆》《戏台》等新片上映,2025 年电影暑期档总算有了些许热度,但整体颓势难改。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,目前暑期档主流商业片预期票房最高的《南京照相馆》仅 12.16 亿,而全年暑期档迄今总票房仅 45.10 亿。若 8 月票房无法突破 25 亿,今年将大概率成为 2014 年以来最差的暑期档,即便勉强超过 2021 年,也难逃 “十二年第二差” 的尴尬头衔。
票房数据的残酷对比:辉煌与低迷的落差
回顾近十二年暑期档数据,2023 年曾创下 206.20 亿的历史峰值,2019 年也以 177.78 亿稳居高位,而 2025 年的表现却与这些辉煌形成刺眼反差。剔除受疫情严重影响的 2020 年(36.16 亿),今年与 2021 年(73.81 亿)、2022 年(91.36 亿)的差距清晰可见。票房冠军的预期更是断崖式下跌,往年动辄 30 亿 + 的头部影片,今年能突破 15 亿的《南京照相馆》已属黑马,这种量级的落差直观反映出档期吸引力的衰退。
值得注意的是,2023 年暑期档曾凭借《孤注一掷》《消失的她》《八角笼中》等影片形成票房接力,单部影片 35 亿 + 的成绩屡见不鲜;2024 年也有《抓娃娃》《默杀》等话题之作支撑市场。而今年暑期档不仅缺乏现象级爆款,腰部影片也普遍乏力,预期票房低于 3 亿的影片占比极高,档期整体呈现 “头部不突出、腰部塌陷” 的疲软态势。
甩锅短视频?长期趋势难掩短期内容症结
面对票房低迷,“短视频冲击论” 再次成为热门解释,但这一说法难以立足。2023 年短视频渗透率已处于高位,却诞生了史上最强暑期档;2024 年短视频影响力未减,暑期档表现仍优于今年。显然,长期趋势无法解释短期波动,将责任推给外部因素,实则回避了内容本身的核心问题。
今年上半年《哪吒 2》全球票房前五的成绩,恰恰证明观众仍愿为优质内容走进影院。该片的 “挤出效应” 论同样站不住脚 —— 其票房高峰早在 3 月结束,与暑期档间隔数月,且主要影响动画品类,而今年暑期档动画电影本就稀缺。真正的问题在于,今年暑期档缺乏能引发全民讨论的 “社会话题性影片”,这正是往年成功档期的共同密码。
内容失焦:社会话题性影片的集体缺席
回顾历年成功的暑期档,总有兼具商业价值与社会共鸣的影片撑场。2023 年《孤注一掷》揭露电信诈骗,《八角笼中》关注留守儿童成长困境;2024 年《抓娃娃》探讨亲子关系与教育焦虑,《默杀》聚焦校园霸凌;2018 年《我不是药神》直击民生痛点…… 这些影片以观众能接受的方式触碰社会议题,既充当 “嘴替” 表达大众心声,又带来独特的 “社会奇观” 体验,从而激活观影热情。
反观今年暑期档,影片普遍缺乏这种社会连接力。即便被寄予厚望的《长安的荔枝》,也只是借古装外壳浅尝辄止地触及 “社畜困境”,未能形成广泛讨论。多数影片要么沉迷类型套路,要么回避现实议题,难以让观众产生 “必须去影院观看” 的迫切感。没有话题性影片制造 “影院值得去” 的外部效应,整个档期自然陷入冷清。
破局关键:找回内容与社会的情感连接
今年暑期档的低迷并非偶然,而是内容创作集体失焦的必然结果。观众从未拒绝走进影院,只是拒绝缺乏诚意与共鸣的作品。《长安的荔枝》的相对受捧,证明 “以影院可接受的方式讨论社会话题” 仍是有效路径。即将上映的《731》《东极岛》若能在历史叙事中融入现实思考,或许能为档期注入活力。
暑期档的本质是 “观众用脚投票” 的战场,票房数字只是表象,内容与社会的情感连接才是核心。当影院不再只是娱乐场所,更成为大众观察社会、抒发情感的公共空间时,暑期档才能真正摆脱低迷。今年的票房警钟,或许能让行业重新审视内容创作的初心 —— 比起追逐流量热点,不如扎根现实土壤,拍出真正能触动人心的作品。

作者:富途娱乐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富途娱乐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