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家时,就去亚洲超市

日期:2025-07-07 22:32:50 / 人气:19

北卡三角区的亚洲超市,或许从外观上看并不起眼,它们藏在购物中心的角落,挤在低矮建筑里,与理发店、干洗店等为邻。可就是这些看似混乱、“不够美式” 的地方,却成了无数人想家时的慰藉之地。
踏入其中,冷气像冷库般袭来,手机信号全无,空气中混杂着鱼腥味、酱油香和清洁剂的气息,货架摆放没有章法,手推车在粗糙地面摩擦出呲呲声,惨白的日光灯下,紫色茄子表皮泛着金属光。但就是这样的环境,让人瞬间感受到熟悉的烟火气。货架上中文、韩文、日文标签的调料瓶,耳边响起的粤语老歌或港台广播剧,收银阿姨的广式普通话,构成了独特的 “同步异时空”,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文化的平行空间,既未回到故乡,也不属于美国主流日常,而是移民社群用记忆和味道缝合出的 “现在进行时”。
在这里,人们买的不只是食材,更是对家乡的思念。老人拿着台湾凤梨酥对孙子说 “你小时候吃过的”,中年男人打电话问母亲要不要带叉烧包当早餐,这些场景都是移民家庭代际情感的流露。亚洲超市成了代际对话的桥梁,用一包挂面、一瓶醋维系着濒临断裂的文化线索。就像《在 H Mart 哭泣》中,Michelle Zauner 在母亲去世后,频繁去 H Mart 寻找母亲存在的痕迹,重建共同的饮食记忆,这里成了代际情感的临时避难所。
对新移民而言,亚洲超市更是意义非凡。L 小姐从成都搬来北卡,语言不通、签证未批时,亚洲超市成了她身份的喘息之地。在那里,她可以用母语交流,不用解释那些中文字,味觉和身体感统被重新校准,仿佛闻到了家的油烟味和母亲的气息。这里缓解了她落地异乡的失重感,提供了一个暂时的避风港。
如今,亚洲超市不再是边缘生意,“亚洲 / 民族食品” 销售增速迅猛,亚洲口味逐渐融入美国主流饮食体系。但那些小而杂的本地亚超,依然像社区厨房一样维系着移民日常的温度。即便像大亚洲超商面临拆除改造,它曾作为无数亚裔家庭地理锚点的记忆,也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。
当思乡之情涌上心头,走进亚洲超市,在熟悉的味道和场景中,那份对家的眷恋仿佛有了寄托。这里没有华丽的装潢,却有着最朴实的情感,承载着移民们在异乡努力生活、缝合两个世界的点滴。

作者:富途娱乐




现在致电 xylmwohu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→

COPYRIGHT 富途娱乐 版权所有